3月30日,连云港市突发新冠疫情应急处置第45号通告显示:调整后,连云港市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阳春三月的末尾,抗击疫情趋向胜利的捷报不断传来。20多个日日夜夜,我院投身疫情防控一线的教师和校友携手并肩,流调溯源、样本采集、PCR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统筹保障,发挥着专业优势,精准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王春娜、梁根永正在PCR实验室检验
海州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PCR实验室里,身为检验人员的王春娜(2021届校友)、梁根永(2021届校友)正全神贯注地通过荧光定量PCR仪进行基因扩增。
检验师是抗疫战中的排雷兵,每天与病毒正面 “交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程分为四大步骤:样本的采集、转运、检测和实验数据上报,而王春娜和梁根永正从事的是检测这一环节,23天与病毒“零接触”。
王春娜笑称自己“胖了三圈”,为了保证足够安全,他们要穿密不透风的三层防护服,一旦进入实验室,不能喝水、进食和如厕,每天4000件样本检测数量,俯身试验台一直要坚持到检验完成。每轮实验下来,都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
方圆和李炎炎在疫点采样
检验分析也得益于采样的快速性,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要更快、更准,所有奋战一线的人都在抢时间,24小时待命成了方圆(2016届校友)和李炎炎(2016届校友)的常态。“我们主要承担的是病例、共同居住家属以及病例生活居住环境采样,不分昼夜、不论冷暖,接到任务立即出发。”春季的天气乍暖还寒,而对于长时间穿戴隔离服奔波一线的他们经常是一身汗水,却仍要在冷风中按规范卸下装备。高强度工作甚至手脚都出现水肿,但他们也毫无怨言,无一退缩,永远保持24小时备战状态。
校友徐宁
同样24小时待命的, 还有身为海州区疾控办公室主任的徐宁(2018届校友),他不但负担着全单位的统筹保障工作,还负责全区的苏康码的管理工作,对于镇街的咨询、转码申请,在第一时间解决。疫情之下,民情第一,做好保障工作,也是助力疫情防控胜利的重要一环。
校友戴劲松(左一)
负责转运的“摆渡人”戴劲松(2018届校友)和陈飞(2021届校友)此次被安排到海州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执行任务。戴劲松负责病例、密接、次密接以及隔离转运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
校友陈飞
陈飞负责转运以及志愿者防护物资保障、统筹救护车转运队等工作,“我们还承担了孕产妇、黄码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就医转运任务,特殊时期做好特殊人群的转运工作更为重要!”截至3月28日,陈飞共执行了转运任务2880余次,转运密接、次密接5360余人,长途保障58车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仅仅是几组数字,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却是为抗疫胜利争分夺秒的接力。
3月4日深夜,郭擎(2021届校友)连夜从苏州赶至连云港,0点匆匆睡下,凌晨三四点又前往海州区投入新的抗疫工作,直到6日凌晨2点才小憩一会。郭擎在市疾控中心参与溯源流调工作,调查新冠阳性患者的行程轨迹和判定密接人员。
校友郭擎(右一)
“排查密接人员是一个争分夺秒的工作,流调报告肯定是越快越好。”郭擎作为小组中少数熟练掌握规范流调报告的组员之一,他不仅需要负责1小时核心信息、4小时初步报告、24小时流调报告的撰写,还要指导其他组员学习和完成一份规范的流调报告,“在如此大型的工作环境中,任务沟通和报告指导都需要反复确认,嗓子都有些沙哑。”
同郭擎一样,贾奔奔(2017届校友)、魏文卓(2018届校友)、王丹(2020届校友)、于泓郦(2021届校友)、马慧(2021届校友)作为流调队员,在疫情开始阶段,第一时间投入到海州区疾控中心流调工作中,用2天1夜完成初步摸排,联合公安图侦、技侦,迅速判断和排查与确诊病例的接触人群,锁定重点场所,用专业技术为控制疫情蔓延“加速度”。五人随后加入了市流调中心,此时流调队伍中康达的身影越来越多。
在这个团队中,除了校友的力量,也有教师们的身影。公共卫生学部彭献镇和王丹华老师在市疾控中心流调溯源中心信息组,负责数据核查、重整等工作,主要协助信息组对数百个文件的成千上万条记录进行纠错、合并和去重等数据处理工作。每天晚上10点一直持续到凌晨3、4点,白天还要及时更新最新数据,从3月7日到26日,整整奋斗了20天。
教师王丹华 彭献镇
“当夜由于从各流调队收集的数据文件众多且格式多样,靠单纯的人工手动合并不可能完成任务,所以我们商量发挥专业优势,自主开发一套R语言程序代码,以期实现数据文件的批量处理。”在信息组与协查组通力合作下,代码得到不断优化,最终开发出一套成熟的批量文件汇总R程序代码,并整理出一套可自动生成相关数据内容、格式统一的excel文件。彭献镇老师说:“自己必须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用自己的专业与行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太棒了,今天连云港次密接接回去了,港城人民全部安全返回。”3月19日,淮安市淮阴医院普外科刘东明(2020届校友)向校友办龙星老师发来了一条微信。此次疫情中,部分隔离人员被分配到淮安地区,刘东明作为隔离点工作人员之一,主要承担核酸采集,体温检测,环境消杀,医疗保障,人员转运等工作。
校友 刘东明(左一)
解除医学观察当天,赴淮隔离的连云港人民向工作人员们表达了不舍与感谢,也更坚定了刘东明抗击疫情的决心。“人们在‘大白’们的指挥下有序上车,车子缓缓开动,我们和车里的人隔着窗户挥手告别,虽未言语,却懂得彼此的心意。”守得云开见月明,疫情之下,大家相互取暖,守望相助。一扇车窗,隔不开视线,更隔不断爱。
校友 邹松年
常州市肿瘤医院医务处副主任邹松年(2004届校友)兼顾医院业务和采样任务,在采样点也收获了不少感动。“小摊小贩会主动给医务人员送早点,小区保安看到我的工作证会主动问候‘你们辛苦了’,我看到了社会民众对医务人员辛苦的认可。”在疫情冷峻的形势下,一幕幕现实版的“人世间”让点滴感动汇聚成万千暖流。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连云港、常州、南京、上海一线地区仍有近千名校友继续奋战,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此时的他们都在用“专业”二字续写着康达人的敬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