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瞿晨,女,中共党员,我院2012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校友,在校学习期间多次荣获优秀学生奖学金。硕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现就职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在上海疫情严峻时刻,主动请战,加入江苏援沪医疗队南医大二附院分队支援上海。
校友丁瞿晨说:
过去的一个多月,我们是夜晚的孩子,见过凌晨两三点的南京,也同样见过清晨六七点钟的上海。我们昼夜不停,为的是高效完成核酸采集工作,早日摸清疫情传播途径,阻止其继续扩散;我们奔波两地,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当地政府疫情防控的压力,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是沪宁线上的抗疫“游击队”,时刻待命,随时准备紧急出征。
回顾这漫长又短暂的抗疫征程,我们有欢笑有眼泪,有欣喜有惆怅。出征十四次,支援过管控区,隔着铁丝网为居民采核酸;支援过乡村,在昏暗的路灯下坚持采样。遇到过炎炎烈日、瓢泼大雨,也遇到过系统崩溃,但无论天气如何恶劣,任务如何艰难,我们都全力以赴,无怨无悔。因为穿上“大白”,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
这名字背后是人们期待的眼神,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有一次,我们被临时安排到浦东惠南镇进行采样工作,从接到通知到集结出发,只用了一个小时。上午十点半出发,下午四点左右到达目的地,那是唯一一次上午出发的。在领队和当地防疫人员对接好以后,每个人都迅速而又默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首先是在村口进行10:1混采,志愿者挨家挨户地通知,居民们按照指引排好队,井然有序地完成扫码,然后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随做随走,无人停留。采集完一个村的样本以后,我们立刻坐着三轮车前往下一个村,继续采样。那天天气异常闷热,白天最高温度达到33℃,人体感受相当不适,何况我们还穿着不透风的大白。即使坐着不动,我也能感觉汗珠顺着皮肤往下流,不一会儿,浑身都湿透了。但身边的大白们都好像没事人一样,仍然紧锣密鼓地忙碌着。令我触动最深的,还是最后的管控区居民样本采集工作。因为惠南镇特殊的地理环境,管控区只能通过铁丝网进行分隔,而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单采核酸,一家一户地走,一家一户地做。等到完成全部的采样时夜已至深,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惠南镇的奥运冠军钟天使竟然出现了,还贴心地为我们准备了伴手礼并合了影。深夜返程时,一个个场景仍然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铁丝网隔不断人心,也隔不断守望相助。我想,这正是我们援助工作的意义所在。当听到他们一声声谢谢之后,紧绷了一天的神经仿佛突然松开了,一切的疲惫劳累都不值一提。
我们的工作不仅得到了上海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还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第十三次出征,上海广电总台记录了我们出征的全过程。当有记者提问为何我有两张名牌时,我忍不住有些哽咽。是的,我有两张名牌,一张名牌上是自己的名字,另一张上是儿子的名字。离家一个多月,我最牵挂的就是家中的孩子。离开家时,他才刚刚十九个月。我深知自己不仅是妈妈,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将孩子的名字写下,希望他能理解妈妈,也希望他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我们的事迹在学习强国发布时,我为自己和同行的伙伴们感到骄傲!
疫情就是命令,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加入援助队伍,奔赴一线,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身在中国,背后是强大的祖国和团结的人民。“愿历此坎坷,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可安”,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真诚的呼唤。当我写下这篇抗疫日志时,此次的抗疫征途已结束,我的内心激动万分。愿我们经历此次援沪抗疫之战,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秉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遇到任何困难都能不顾艰险,迎难而上。
丁瞿晨 2022年5月12日
校友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