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王宇翀 | 做一个“捧着心的”外科医生

发布者:xcb2019发布时间:2019-10-15浏览次数:812

王宇翀 | 做一个“捧着心的”外科医生





  


繁忙的医学学习工作,王宇翀却做了一个有心人,将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的感受记录下来,积累,沉淀,最后汇集,凝聚成了一本书《一个外科医生的自我修养》。




宇翀,南京医科大学06级临床专业毕业,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整形外科硕士。曾获得“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现任上海长海医院整形外科主治医师。


他新出的书名是《蛰伏,造就折服——一名外科医生的自我修养》,一本让你了解医生白大褂之下的生活的书:他们是怎么在专业上精进的?他们如何应对繁忙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状态又是怎么样的?


  


初心 |  “一个好医生,得具备医术和医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高中起,王宇翀就一直都想当一名外科医生。


高考后,如愿以偿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王宇翀便一刻也不敢放松,图书馆每日的闭馆音乐,书桌前长明的灯光,成了他单调却充实的大学生活。“岐黄之术,医者仁心。一个好医生得具备医术和医德。”


上学时,王宇翀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看好每一个病人。让医生有尊严,病人有尊严。

 


将心比心 |  “我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外科医生。” 


使用听诊器前,把听筒捂在手心里暖热;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患者的非手术部位盖上;遇到老年、体弱、怕冷的患者,不以自己的温度感受来衡量他们,而是选择主动询问患者,以他们的感受来做出相应的处理;患者做完治疗、换药下床前,主动帮拿一下床底的鞋,摆到他方便穿的位置;还有一些眼部手术的病人,没有家属陪护时,让护士帮忙送去打车……“


  

这些微不足道、鲜被关注的小事,却让病人在感受到了温度。“将心比心”,这是他对患者的态度。


“我一直认为,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经受的,医生和护士有机会都应感受一次。”


手术时会用酒精消毒颜面部,很多患者呛咳。以前,王宇翀觉得,是患者没有配合好用嘴喘气才造成的,”直到我要求同事拿我做个试验,在我脸上用酒精消毒后,才感同身受,才知即使用嘴呼吸,也会被呛。”亲自尝试后,王宇翀改用刺激性不那么强的醋酸氯己定来替代酒精,从而避免了这个问题。



用心 | “从患者走进医院大门那刻开始,就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人了。”


真正走上临床后,王宇翀才发现,很多医学人文方面的资料都稍显“纸上谈兵”。


“都说要爱护病人,那怎么才算真正爱护?怎么才算切实的关怀呢?”老师的指导有限,王宇翀就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主动去和病人交谈。

“病人是十分愿意与医生交流的,大家只要聊开了,就没什么解决不了。” 他不仅耐心地听病人讲述病情,甚至能够听病人和病人亲属絮絮叨叨地讲述以前的求医经过。讲述各种抱怨、无奈、失望,理解其中的艰辛和不易。


曾有个病人对他说:“谢谢你,你是我遇见最好的医生,因为你愿意听完我说的话。”这在王宇翀看来,或许是对一个医生最大的赞赏。


“或许我生来,就是个感情细腻的人。”论文、科研、职称固然要忙,但他也更愿意关注和病人切身相关的小事情,追寻着他认为有意义的事。


医生是个高风险的职业,尤其是外科医生,有时所掌控的不光是一个人的生命,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工作中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抢救病人时难免会遇到力不从心的情况。“但只要你真的尽力了,真的用心去帮助病人了,病人是会感觉到的。”

曾经有一次,王宇翀抢救一个腰骶部恶性肿瘤而导致大出血的病人,可是终究没能挽回病人的生命。手术的最后,医生们都很悲伤,病人的妻子却来到医生办公室向王宇翀、对各位医生护士的工作表示感谢。


“你们能做的都做了,我们家属都看在眼里,虽然人没能救回来,但我还是要感谢你们的救治!”


王宇翀说:“我不担心医患矛盾。人毕竟都是感情动物,有矛盾往往都是双方的责任。只要医生真的用心了,把能做的做好了,问心无愧。”



留心 | “日积月累,最后汇成海洋。”


谈到他的新著:《蛰伏,造就折服——一名外科医生的自我修养》,王宇翀介绍:“蛰伏,是昆虫介于睡觉和完全冬眠之间的状态,等待来年苏醒,也比喻人或者事物隐藏不露面。恰似少年时代不断地积蓄力量。”

“写书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时间不够吧。”外科医生工作忙,从早到晚的手术,空余时间也都用在科研和教学上。于是,他定下一个小目标,即使工作到再晚都一定要完成今天的码字任务,逼自己写完规定的字数。就这样,三四年间每日留心的“微不足道”,厚积薄发,最后汇成了恣意汪洋的大海,终然绽放。


“初心不忘,尽力而为。如果我是一颗小石子,投到大海里可以泛起一点涟漪;如果我成长为一块巨石,便可以掀起惊涛骇浪。走出南医大,希望让中国的医疗因为有我的努力,产生一些进步,生活多一些美好。”


工作之后,他不断地在思考,究竟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一次次与病人交流中受到的鼓舞,一个个病人背后鲜活生命的触动,一天天重复生活的思考,都成为了他创造的原动力。

  

他说:“我写这本书,想让更多医学生能够学习医学人文的关怀,也是想让更多的年轻医生有章可循,能够真的站在人文关怀角度对待病人。


他说:“也许存在利益化的环境,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文字/丁宇舟 于晶晶

图片 / 由被采访者提供

鸣谢 / 王晓棣

编辑 / 田天

  

  

  

调查研究进行时